close
轉載自人間福報 http://www.merit-times.com.tw/NewsPage.aspx?Unid=120755
2009/4/8
馬偕醫院引進 結合藥物、認知及行為治療 積極尋求解決途逕 改變邊緣人格思考模式
【本報台北訊】邊緣性人格病患是自殺送急診室的常客,有病患照三餐自殺,馬偕醫院最近引進「辯證行為治療」,可降低自殺、自傷次數,並降低病患憂鬱、焦慮情緒。 台灣自殺問題嚴重,自殺已經連續七年進入國人十大死因,去年奪走四千四百零六條人命。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統計,去年追蹤管理的自殺危險個案高達一千六百七十一人。 其中一名二十四歲女大學生的自殺自傷次數不清,她因為父母離異,母親工作不穩定,無法給予良好照顧,極度沒有安全感,在上大學後結交同性朋友,只要一懷疑女友有任何離開她的念頭就割腕,整條手臂都布滿一條條的疤痕,後來連韌帶都被割斷,必須上石膏固定。 還有一名被丈夫要求離婚的女子,一周自殺三次,割腕、刺腹、服藥過量統統來,因為拿水果刀自殘腹部太嚴重,而住院治療。 精神科主任劉珣瑛指出,這些都是邊緣性人格的精神疾患,具有強烈的情緒不穩定、空虛、疼痛、衝動行為,為避免被拋棄,會做出激烈舉動。最極端的案例是一天三次自殺分別被送往台大、馬偕、亞東醫院,這類的病人可能合併輕鬱、重鬱或焦慮,的確需要藥物治療,但療效有限。 馬偕醫院引進的辯證行為治療方式,結合藥物、認知及行為治療,心理治療師不只聆聽,還會尋求解決途徑,採團體及個別治療、電話追蹤等,改變病患以自殺為解決情緒手段的思考模式。 精神科主治醫師吳書儀說,馬偕醫院針對四十八名自殺、自傷送急診室的病患,進行辯證行為治療,密集治療半年後,使用貝克憂鬱量表測量,憂鬱指數從九十分下降到五十分,貝克焦慮量表分數從五十二點五分下降四十二點五分,自傷送急診次數從每個月兩次下降至零點一次,自殺企圖送院從每個月一次下降到零點二次。 劉珣瑛表示,辯證行為治療目前只在馬偕醫院推行,由於成本很高,院方希望盡快通過健保給付,推行到其他醫院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